我的网站

导航切换

联系电话:
0871-65152192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活动 > 团队新闻 >

《云南日报》刊发团队带头人吴顺川教授专题和《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的报道!

 

《云南日报》分别于2022年6月11日和2022年6月13日两期刊发团队带头人吴顺川教授和《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的报道!

图片

专题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吴顺川——科技路上“追光人”(2022/6/11)

吴顺川,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云南高层次引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7部。先后负责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企业攻关课题100余项,研究成果获多项科技奖励。其中,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公路工程灾害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吴顺川中等身材,衣着朴素,脸上挂着谦和的笑容,说话慢声细语。要是不介绍,记者很难把他跟一位科研成果卓著的学者联系起来。

学生们提起他,说他既是严师,又是益友;而在同事们眼中,他既是学富五车的学者,又是醉心传道授业的先生。他坚持立德树人,倾心教育事业,鞠躬尽瘁为国家培育人才。

不忘教育初心 坚持立德树人

1993年,吴顺川从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一干就是25年。由于从事岩土和采矿行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他经常要带着学生去工地现场,下过1600米深的岩爆高发矿井,走过50℃的高温巷道,也爬过几百米的高陡边坡。

2018年,吴顺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回到自己的母校昆明理工大学进行教学科研工作。很多人都说他这样做有点“傻”,毕竟北京的资源、条件是云南没法比的。可在吴顺川内心深处,有一份情怀、有一份责任,他毅然扎根在美丽的彩云之南。

吴顺川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最重视的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者要搞教育”的育人理念,立志成为塑造学生的“大先生”。

他探索并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从每个年级遴选7名本科生纳入团队培养与管理中。从理论知识学习、专业软件操作、基础素质培养等方面着手,让他们参与团队事务,形成梯队培养、竞争学习、逐步提高的培养模式,为打造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后备人才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云南省研究生导师团队带头人,吴顺川探索并实施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的特色做法。在教学过程中,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以兴趣为导向,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力。在教学中融入优质的科研成果和丰富的思政元素,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

开展教材建设 推动因材施教

“我上学时,好多采矿专业课教材都是昆工的老教授编的,全国都在用。”每每说到此处,吴顺川眼神中总是充满了自豪,但也流露出一丝隐忧,高水平教材的匮乏让他寝食难安。

吴顺川认为,编撰优质教材是课程建设与开展教学工作的不二法宝。基于此种考虑,他带领团队耗时两年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边坡工程》。据不完全统计,53所本科院校及65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均将这本教材作为本科生、研究生教材或企业培训、技术指导教材。该教材被评为2019年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并被推荐参评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针对国内《岩石力学》教材存在知识陈旧、与现行规范脱节等诸多问题,经过多年酝酿,2018年夏,吴顺川召集多位知名学者开始架构《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的整体纲要。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2021年瓜果飘香之际,新教材终于付梓。在教材编写最紧张的几个月,每天清晨五点,吴顺川办公室的灯光就已亮起。他始终秉持工匠精神,将每处细节都做到极致,小到一个参数符号都要追根溯源到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的原刊论文。

《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集成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也融入了当今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文、图、音、影多维立体展示。自出版以来,获得了业内专家、读者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评价:“一本多年教学经验总结,集体智慧结晶的好教材。”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教授为教材作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满潮院士也对教材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全国已有50余所高校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

助力专业建设 促进学科发展

2018年受聘于母校昆明理工大学以来,吴顺川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及学科建设的带头人,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专业及学科建设中。

他主讲“边坡稳定”“岩石力学”“地矿学科群前沿讲座”等课程,积极开展科研反哺教学措施,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他主持云南省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积极探索并实施新时代教学改革;他获得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6篇教改论文,积极宣传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受益者众多。

在他的努力下,昆明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从人才培养方案、多模态教学、新工科教材、师资队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大力推动专业改造升级的新工科建设;在他的积极争取与协调下,学校成功申请到第35届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承办权;他牵头组织召开了“地矿学科长江杰青滇池论坛·2018”,来自地矿学科的3位院士、18位长江学者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作为项目负责人,他成功申请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实现了全省矿业学科重点项目零的突破)、第六批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以及云南省博士生导师团队,有效提升了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

如今,科研任务越发繁重的他,担任了云南省2021年获批的自然资源部高原山地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并积极关注云南省深地资源开发与灾害防控研究,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和云南省矿产资源安全,积极推进云南省深地科学研究跻身国内先进行列。“兢兢业业做科研,踏踏实实教好书”,吴顺川如是说,也如是做。

 

云南推进科技成果服务

国家重大应用场景

 2022/6/13

图片

 

本报讯(记者 张雪飞) 近年来,云南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高质量创新驱动等政策牵引和优化资源配置与管理方向,推动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应用场景,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云南智慧。

高水平推动云南科技战略专家库建设。省科技厅坚持面向四海遴选,邀请主动服务国计民生的科学大家加入云南科技专家库。省科技厅出台文件明确,省外科学大家来滇承担科研攻关可以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对于省外科学大家牵头承担云南重大科研项目,可以给予5000万元经费支持,院士牵头转化落地云南的技术,支持力度不设上限,切实拿出科技创新诚意吸引各类创新主体。省科技厅首批邀请的科技专家均采取“点对点”的邀请方式,由专人负责跟进,切实解决省外专家对云南不熟悉等问题。首批邀请的专家院士达100多人,龙头企业高管近200人。

引导科技工作者聚焦国家战略。省科技厅调研发现,建设国内最高的土石坝是云南面临的难题,也是中国面临的难题。糯扎渡水电站总库容237.03亿立方米,通过人才专项支持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宗亮开展这一领域的持续研究,最终建成的土石坝高度达261.5米,达到国际领先的300米级建设水平。针对云南乃至国内《岩石力学》教材知识陈旧、与现行规范脱节等问题,省科技厅支持教育部长江学者吴顺川教授联合国内一流高校集体攻关,经9所知名院校的16位学者集3年之力联合打造的《岩石力学》新形态教材自出版以来,获得业内专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与一致好评,9名岩石力学界院士为该教材撰写寄语。

指导本土龙头科技型企业主动支持国家战略。目前,国内多数减隔震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减隔震研究机构分散,减隔震研发成果碎片化。省科技厅积极布局专项和平台支持计划,支持云南龙头企业震安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建设了云南省减隔震研发示范基地、云南省工程结构减隔震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等行业专家深度合作,突破了复杂结构减隔震设计、高性能产品开发及应用等多项重大核心技术,成果聚焦国家重大场景项目,为北京大兴机场提供了成套抗震解决方案,建成全球最大单体隔震建筑。

 

图片

 

图片